English

央视与卫视综艺的风格差异

央视与卫视综艺节目的差异不应该是“优劣”之分,而应是中国综艺生态中“价值引领”与“市场活力”的互补。

创新让博物馆更好地传承文明

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,提升博物馆的公众服务能力、创新文化吸引力,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。

用克制的语法再现狮子山精神

在许多电影都打着“女性主义”旗号但却屡遭争议的当下,《水饺皇后》则用一种“克制”的表达做出了一个正确的示范。

《雷霆特攻队*》:独立电影美学能否拯救漫威电影宇宙

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,好莱坞的这段“弯路”无疑提供了深刻的镜鉴:唯有坚持以内容创作为核心,警惕资本的过度逐利,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,方能真正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文化特质与市场规律的发展道路。

别把辅助工具误作焦虑之源

再聪明的AI,也离不开人类的投喂和训练。因而严格说来,AI所从事的活动只能称为排列组合式的生产行为,谈不上创造或创作。面对高速发展的AI等技术,学会与机器、与算法相处,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工具辅助提升创作,比盲目焦虑更有意义。

从民族智慧到人性探索: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三重叙事

从民族智慧到人性探索,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三重叙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叩问。这些影像不断重构着我们对战争本质的认知,不仅是往事的回响,更是通向未来的精神密码。在代际传承中,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

新大众文艺:在大众性与艺术性的张力中生长

网络文学的未来,或许正在于摒弃模式化的观念,打破“大众”与“文艺”之间的对立,在技术创新与艺术追求的辩证统一中,重构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。唯有如此,新大众文艺才能成为人民的文艺,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,塑造民族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象。

绘就生态新画卷:漓江画派的审美华章

优秀的画家作画,并非只是描绘外在的景色,而是在展现自己内心体验的境界。从“形”到“神”,追求的是画出对象的神韵,让画面生动鲜活;从“神”到“性”,则是要呈现自然的本性,达到自然之道的境界。

AI书写:文学创作还是文字游戏?

AI是否能进化到完全可以与人类相媲美,目前来说还是个未知数。假若从审美人生这一视角进入到创作中来,会发现AI即便拥有了像人类一样的思想、情感和灵魂,也并不能取代你我的思想、情感和灵魂。

新技术背后的中国画“道器之辨”

未来,成长在AI生成内容时代的人们,对传统绘画的审美力和理解力必将发生改变。可以预见的是,艺术市场会出现被AI作品抢占的现象,同时人类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又会因AI的出现而发生转变,艺术家只有深刻明白这一切变化,才能更好地捍卫传统艺术的边界。

戏曲电影:让传统艺术拥有更多年轻观众

戏曲电影年轻化是传统戏曲艺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代课题,这些作品能够“破圈”,本质是对当下社会文化审美进行了准确呼应,与当下年轻人文化格调深度契合,真正的突围应在“破圈”与“守圈”间把握好平衡点。

屏幕关注民生新话题:银发群体从配角变主角

每个人都有年华老去的时候,关注老年人就是关注每个人的现在或未来。银发题材创作的根本意义,在于为整个社会提供理解生命、面对衰老的精神参照。这些作品最终要回答的,是一个关乎文明底色的命题——我们如何共同构建对衰老更包容、对暮年更温柔的世界。

永不消逝的音乐,跨越时空的回响

今天,我们重温那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经典音乐作品,绝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苦难,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。过去80年里,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,但音乐家对战争的回望从未停止。

网络文学:加速迈进主流化精品化

网文作品将古代建筑、传统服饰和非遗元素等融入玄幻、仙侠、言情与悬疑故事之中,通过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极具“网感”的笔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,塑造出独特的角色形象,打造新颖的题材风格,实现了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表达。

影视演员闯入短剧赛道,是被裹挟还是突围

对于演员来说,无论剧集长短,带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体验,才是事业的“突围之道”。对于片方,不能一味地制造话题而忽视内容的打磨,这种快餐式的流量消费是对演员的“消耗”。当观众缘与好口碑被俗套低智的情节消磨殆尽,在这场狂欢中,又能剩下什么?

风格粗粝浓烈,演员演技突破

影片没有简单地将两人符号化和脸谱化,而是从普通人的心理出发。

《绝密较量》:于无声处激荡英雄本色

本剧融入诸多科技元素的技侦手段,制造了谍战类型剧的新奇观。

亲情和友情包裹下的女性奋斗史

将亲情和友情放大到极致时,对女性企业家精神内核的刻画却不足。

保留一个好故事,创作一个新模式

既保留了莎士比亚原著的精神内核,又充分展现了赣剧的艺术魅力。

愿闻其声|老子-道德经

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,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。

康震解读苏东坡的诗词人生

无论是诗词成就、人格魅力,还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,都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的独特风采。

美食,省不下来的庖厨功夫

《粤食记》不仅从“形”的层面上,写出了爽感,还从“意”的层面上,写出了美感。

大家 more>
线下沙龙 more>
文艺评论专题 more>
联系我们:
电话:(010)58926416    传真:(010)67078854    投稿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(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)
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
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OSZAR »